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与子俨等疏》。 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
现在这年头,出书不要太容易,烂书也是出奇的多,开卷有益这词儿已经不适用了。就随口说说我最近翻过的几本烂书:《断舍离》,《组织的力量》,《底层逻辑》。
《断舍离》这书,在豆瓣上居然还有7.4的评分,不过看了大家的评价我就放心了。
读完就把这本书扔了,看来我己经学会了断舍离。 这种类型的书只看别人记的一页笔记就够了,千万别多看。 啰嗦整本书在说的观点,用我妈的话,一言以蔽之,曰:没用的破烂儿赶紧扔,别给我占地儿,闹心瞅着。 略显啰嗦。这本书本身,就可以断舍离成几句话。
这书只能读第一章,或者说前言就把想表达的核心思想说完了,完全没必要写一本书,写一篇博客倒是可以。要是耐着性子把全书翻完,就发现是车轱辘话来回说,没有任何信息量,扔了的好。
再来聊聊《组织的力量 增长的隐性曲线》,这书的书评就少多了,令人吃惊的是,还有7.5的评分:
这书的主要问题与《断舍离》一样,哆嗦,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道理,硬是写成了一本书。这句话是:
在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找到驱动企业腾飞的第二曲线。
可惜的是,就这句话,也非张丽俊的原创,而源自于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
全书文不对题,一本所谓的管理学书籍,每句话都很顺畅,读完却感觉跟没读一样。最终也没弄明白组织的力量在哪里,只看到作者言必称阿里,拉大旗作虎皮。
引两个有干货的书评吧,比书写得有内容:
论点是二次曲线重要,但没写明白和组织的力量有啥关系。创办了一个教人创办公司的公司,和不炒股的股评家有啥区别?
大致翻了一遍后发现写的很糟糕,糟糕的可能原因有三点: 1、作者的能力、经验无法支撑其理论框架,一句话:没文化的人偏要装教书先生,德不配位; 2、作者的视频营销太过成功,视频塑造了对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组织发展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前阿里政委形象,但落到纸面上,却只是某些管理学图书(第一章:曾鸣《智能商业》、查尔斯·汉迪《第二曲线》;第三章: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第六章:关明生《关乎天下》)和企业案例(第一章:亚马逊;第二章:阿里巴巴、微软)的搬运工和二次加工,作为作者主要经验总结的看似是原创内容的第四章(四大断裂:组织创新的断裂)和第五章(酵母天地图:企业打天下的营运系统),也不过是基于HR组织建设与发展理论的各种散装知识的重新组合。 3、作为读者,期待值太高。
最后谈谈刘润的《底层逻辑》,我的评价是:书名起得太大,书写得既不底层,也没逻辑。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琐碎,看似想把复杂世界背后的逻辑通过简单的例子讲清楚,实则不然,只能看到一个个割裂的小故事,而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并不成体系。“底层逻辑”、“方法论”、“公理体系”,全书大量充斥着这种词汇,还有各种旁征博引,砸得你一愣愣的,实则没什么营养。
有意思的是,本书作者还为前面《组织的力量》作了推荐,颇有点讽刺。两位作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喜欢提自己的前东家,扯扯自己的当年之勇。不过其中谈到在微软的经历,把微软描述成一个“work super hard”的公司,并与当今的996公司相提并论,实在不敢苟同。要不是跟他同期在微软工作过,还真让他给唬住了。
在微软上班,别说工作到晚上9点了,干到凌晨都很平常。但即使到了凌晨,你还是不好意思走,因为整个办公室全是人……
这可能是微软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特意查了下,刘总当年也是任职于微软中国,不知刘总当年待的是什么部门,如此狼性。现在任何一个工作日的晚上都可以去中关村的微软大厦看看事实是否如此。或者去脉脉看下评论也行。
最后也来看几个干货书评:
成功学书籍,论点是对的,论据四处拼凑的;逻辑不通 还是新瓶装旧酒的多,只能说,这个世界上,多一个人读读古希腊、先秦哲学逻辑,就会少一个人尬吹“底层逻辑” 收割韭菜书,知乎语气。补:再次强调,真的好辣鸡
这几本书都是畅销口水书的水平,不值一读。(这年头,说XX是畅销书居然是贬义。)
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有人可以一年看上百本书了,可能看的全是这种类型的书,一两小时就能翻完,并不需要太多思考,从中汲取几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愿大家都能好读书,读好书,读到好书。